五岳之首:中华泰山 . 山东泰安
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 山东济南
天下儒家文化第一圣人孔子 .山东曲阜
山东名胜:济南七十二名泉(大全)收藏
1、趵突泉
趵突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首,共有名泉28处。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济南金《七十二名泉碑》、明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皆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早在春秋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就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古时有“温泉”、“瀑流泉”、“槛泉”、“三股水”、“第一泉”等名称,趵突之名始见载于北宋文学家曾巩《齐州二堂记》一文。其景色奇秀而壮美,三股泉水从地穴喷涌而出,雪浪腾空,声若雷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其“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故世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今日泉池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溢水标高26.49米,恒温18摄氏度,最大涌水量达16.2万立方米/日。
2004年4月济南名泉研究会重新评定“新七十二名泉”,趵突泉仍居首位。
金线泉今有两处,一为老金线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奇石馆西侧,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即有记载,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也有描述。一处为新金线泉,位于老金线泉东约20米处,1956年扩建公园时发现。
新金线泉泉池长2米、宽1米、深1.5米,石砌池岸,围以雕石栏杆。泉水盛时自池底两边涌出,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成一条水纹,漂浮移动,阳光下宛如金线,故名。
皇华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奇石馆前,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泉名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篇,《毛诗小序》谓为“君遣使臣也”,后遂以“皇华”代指使臣。明晏璧有诗赞日:“线池东涌碧泉,皇华使者耀齐川。圣恩浩荡宽如海,散作甘霖遍八埏。”今泉池呈长方形,长6.3米,宽4.1米,深2米。
卧牛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奇石馆前,与皇华泉东西相对。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今泉池呈长方形,长4.8米,宽3.1米,深1.5米。相传东晋陶侃葬其父于牛眠之地,后位极人臣,后世遂以卧牛之地为福地,故名。明晏璧有诗咏之日:“昔闻陶墓有牛眠,今见齐州溢井泉。千载历山遗迹胜,秋风禾黍满虞田。”
柳絮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与新金线泉相邻。以泉沫纷翻如柳絮飘飞而得名。今泉池长3.5米,宽2—3米,深1.5米。明晏璧《柳絮泉》诗赞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泠泠。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相传李清照故居即在柳絮泉畔,清任弘远有《柳絮泉访李清照故居诗》咏之。
漱玉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馆前,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有载。泉名取自《世说新语·排调》之“漱石枕流”一典。泉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水自池底及池壁不断涌出,形成串串水泡,飘至水面散裂,丝丝作响,池水由南壁缺口漫石溢出,注入不规则的怪石砌岸的水潭中。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少年时在此掬梳妆、吟诗填词,其词集即题名为《漱玉词》。1959年在泉的北侧辟建李清照纪念堂。
马跑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墙外,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泉池长12米,宽5米,以自然石砌岸,呈不规则形。因北宋末年抗金英雄关胜战马奔腾、刨地出泉之传说而得名。明晏璧有诗赞曰:“马蹄踏破进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
无忧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迤南,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传说饮此水可解忧消愁,故名。晏璧《无忧泉》诗云:“槛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万斛愁。白叟黄童争击壤,春来有事向东畴。”据诗,此泉原在槛泉(即趵突泉)西畔,久堙,1989年修复。泉池呈塘湾形,面积672平方米,以巧石缀岸,水自南部弯月形小池中汩汩涌出,由北岸漫石梁流入趵突泉。
石湾泉位于趵突泉公园白雪楼前,东西与湛露泉相连,原泉池久淤塞,1977年修复,巨石驳岸,状如水湾,故名。泉池长、宽各10米,深1.5米,呈不规则形。明晏璧《石湾泉》诗云:“石湾地接槛泉南,涌出清流味更甘。旋汲井花烹石鼎,鹊华秋静暮烟涵。”
湛露泉在趵突泉公园内,东与石湾泉相连,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均有著录。泉久堙,1997年修复。泉池长、宽各4米,深1.5米,以自然石驳岸,呈不规则形,泉水清湛如晨露,故名。明晏璧有诗咏之日:“泉如湛露味甘香,咽入三焦齿颊凉。通乐古园饶爽气,厌厌夜饮醉无妨。”通乐园乃明大学士殷士儋所筑园林,故址即今之万竹园,在泉西百米处。
趵突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首,共有名泉28处。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济南金《七十二名泉碑》、明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皆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早在春秋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就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古时有“温泉”、“瀑流泉”、“槛泉”、“三股水”、“第一泉”等名称,趵突之名始见载于北宋文学家曾巩《齐州二堂记》一文。其景色奇秀而壮美,三股泉水从地穴喷涌而出,雪浪腾空,声若雷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其“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故世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今日泉池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溢水标高26.49米,恒温18摄氏度,最大涌水量达16.2万立方米/日。
2004年4月济南名泉研究会重新评定“新七十二名泉”,趵突泉仍居首位。
登州泉位于趵突泉迤西,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传说其水脉暗通东海边的登州,故名。明晏璧有诗咏之日:“文登一脉透谭城,澄澈全无蜃气腥。安得雪堂苏学士,朗吟万竹濯清冷。”泉池呈长方形,长3米,宽2米,深4米。内套小池,亦为长方形,泉水由小池溢出,沿四壁而成水帘状,泄入大池,构造奇巧。
杜康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登州泉迤北,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著录。原名北煮糠泉,其南原有泉名南煮糠泉,已堙。后人因其名不雅而易名杜康泉,相传杜康乃制酒之祖师,盖取其水质清冽可酿美酒之意也。明晏璧有诗曰:“趵突西隅作石棚,泉名糟粕待煎烹。一掬可清无尘滓,何是当年玷浊名。”泉池长2.4米,宽2米,自然石缀岸,南侧连一井形泉池,池上建彩亭,额悬杜康泉木匾。
望水泉位于趵突泉公园之万竹园内,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均有著录。泉池长20米,宽10米,深2.2米。水北流成溪,穿墙绕屋,过桥环亭,岸石嶙峋,竹树婆娑,景色幽雅。明晏璧有诗曰:“万竹园中景趣幽,双泉一脉望登州。碧梧百尺栖丹凤,雪浪千堆戏白鸥。”清初著名诗人王苹曾在泉畔典屋而居,因此泉在金《名泉碑》中列第二十四位,故将其书斋命名为“二十四泉草堂”,其诗集亦题为《二十四泉草堂集》。
黑虎泉泉群是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现共有泉水16处。
黑虎泉位于济南南护城河东端陡崖下,金《济南七十二名泉碑》、明晏璧《济南七十二名泉诗》、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名泉记》均著录。泉水从巨石下一天然洞穴中涌出,洞穴高2米,宽1.7米,深3米,穴口下砌以青石,上有奇石垂挂,下有莽石抵波,左右秀石错落,远望其状,宛如猛虎吼天,夜半劲风吹入洞中石罅,巨声回荡,又酷似虎啸,故名。明晏璧有诗咏之曰:“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洞前为一石砌方池,长13米,宽9米,面积120平方米。其南壁雕兽头3个,洞中泉水通过暗道由兽头巨口喷泻,如匹练,溅落池中,声若雷鸣。清末时池中兽头仅1个,传为龙之六子,名霸下。1931年整治泉池时建为3个。池内碧波涵荡,澄澈见底,水草飘浮,萦回作态。池北壁中缺,设水闸,池水漫溢而下,成水帘状,注入护城河内。泉水最大涌量额达4.1立方米/日,在济南市区泉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趵突泉。
琵琶泉位于黑虎泉迤西、护城河南岸,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有载。1965年重新修整泉池,长6米,宽5米,深2米。池壁以青石砌成,四周石雕栏杆装饰,池底遍布泉眼,不断喷涌水泡,此散彼出,晶莹如串珠。池水澄澈如镜,由池北开口处漫石阶溢出,跌落护城河中,与河水相击,声如琵琶,故名。泉东侧有桥如虹,横跨护城河上,名琵琶桥;泉南高阁巍然,称清音阁。皆可凭栏俯瞰清泉,聆赏琴韵。
玛瑙泉位于黑虎泉东侧,护城河南岸,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泉池长3.7米,宽3.2米,深2.2米,池壁以块石垒砌。盛水时,串串水泡由泉底涌出,飘至水面而崩裂,涟漪泛荡,映日而成五彩,状如玛瑙,故名。
白石泉位于护城河北岸、解放阁南侧,与黑虎泉隔河相对。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山泉乃乾隆末年山东布政使江兰主持疏浚护城河河道时发现,因泉周遍布白石,故名。泉池呈不规则形,水质甘美如醴。嘉庆二年(1797年)著名书法家桂馥撰文并书写白石泉碑。清乔岳有《白泉上即目》一诗赞日:“风满园林月满楼,一泉围绕半城秋。溪西烟树知多少,添个渔船胜虎丘。”
九女泉位于护城河北岸、解放阁南侧,与白石泉相邻。泉池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20平方米,深2米,泉水清澈甘洌,由石缝间泻入护城河。相传月明风清之夜,常有九位仙女来此浣纱沐浴,故名。
珍珠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现有泉水21处。
珍珠泉位于泉城路珍珠泉大院内,金《济南七十二名泉碑》、明晏璧《济南七十二名泉诗》、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名泉记》均著录。因济南旧城东南隅护城河畔有南珍珠泉,故又名北珍珠泉。珍珠泉大院明代为德王府,清为山东巡抚衙门,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泉池于1980年重新整修,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240平方米,池岸以青石垒砌,环以汉白玉石雕花栏杆。池底遍布泉眼,水泡自泉眼成串涌出,此起彼伏,时断时续,忽聚忽散,忽急忽缓,日光映照,如喷万斛珠玑,故名。池水一澄如璧,荇藻飘浮,锦鳞嬉游。绕岸古树垂阴,名花斗妍。其北垒石为山,怪石嶙峋,草木蓊茏;其南有水榭俯临,如鹏展翅,造型优美。泉水由玉带河北入濯缨湖,再经百花洲注大明湖,溪流潺谖,清澜萦回,杨柳怡情,鱼鸟悦性。元初济南知府张荣于泉畔筑白云楼,“白云雪霁”曾列为“历城八景”之一。明晏璧有诗咏之曰:“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
珍珠泉久负盛名,历代多有文人题咏,金代雷渊、明代晏璧、边贡、李攀龙,清代蒲松龄等皆留有脍炙人口的诗文。清康熙皇帝赋有《观珍珠泉》诗并亲题“作霖”二字;乾隆皇帝赋《珍珠泉》诗并书丹,其碑今仍立于泉之北岸。
散水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巡抚大堂东南侧,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有载。泉池呈方形,长、宽各1.6米,石砌,围以石栏。古时水盛,汩汩奋涌,水流回旋,聚而复散,故名。水色澄碧空明,须眉可辨,天光云影,红亭绿柳,倒映其中。明晏璧有诗咏之曰:“珠泉东向水萦回,荡漾涟漪去复来。时有濯缨佳客至,方池如鉴绝纤埃。”
溪亭泉位于珍珠泉东假山下,又名王氏溪亭泉,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泉池1980年重建,长2米,宽1.8米,深2米,自然石砌岸,石上镌近代书法名家王讷所题“溪亭泉”三字。泉畔溪水潺谖,溪上原有王氏溪亭,故名。宋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或云即咏此泉,词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濋泉位于珍珠泉东30米处,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名泉记》有载。清康熙七年(1668年)发现并筑泉池,著名诗人朱彝尊据《尔雅·释水》“水自河出为灉,济为濋”定名为濋泉,意为由济水潜流而成泉。1956年重修泉池,以块石垒砌,呈方形,环以石栏,长、宽各1.5米。池壁镌篆书“濋泉”二字,为近代书法家王讷所书。
濯缨泉又名濯缨湖,俗称王府池子,位于珍珠泉大院西之王府池子街中段。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皆有载。取《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而命名。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二》载:“濯缨泉称湖,前在德王宫内,今在院署(清山东巡抚衙署,即今珍珠泉大院)西墙外百余步,俗称王府池,围圆四十余丈,由地沟北流,穿民巷,出起凤桥下,至院后会珍珠泉水,经百花、鹊华两桥入大明湖。”今泉池乃1997年6月重修,南北长30米,东西宽19米。这一带泉池众多,涌流成河,小桥曲巷,旧宅民居,池畔溪边,垂柳飘拂,到处可见刘鹗《老残游记》所描绘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
玉环泉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路西。金、明、清三代均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泉池呈井状,因两泉相涌,水纹相扣如环状而得名。泉水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美,昔日居民皆取此水引用。
芙蓉泉位于泉城路路北之芙蓉街上,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皆有载。泉池长方形,长10米,宽5米,深3米。泉水外流分为二支,一支流入府学文庙之泮池,再折东汇入百花洲;另一支西流过文庙,经原贡院(今山东省政府大院)内之华笔池、凤翥池注大明湖。金、元时此处建有姜家亭,明诗人许邦才建瞻泰楼,清前期有芙蓉馆。明末清初,由芙蓉泉流入泮池一段溪流,称“梯云溪”;溪上架桥,名青云桥;过桥为牌坊,额题“腾蛟起凤”。皆寓士子飞黄腾达子之意。后桥坊皆毁,梯云溪改为暗沟,泉池仅存。嘉靖年间平原诗人董芸寓居泉畔,赋《芙蓉泉寓舍》诗曰:“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舜井泉亦名舜泉,位于舜井街中段。金、明、清三代均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泉池呈井形,深5米,井口围以石雕栏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历山(即今千佛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西汉刘向《列女传》及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有传说:舜之继母唆其父命舜淘井,欲加害之,而舜最终成功逃脱。其井即在此处。又相传禹时井中有蛟,兴风作浪,大禹以铁链将蛟锁于井中,故后世又有“舜井锁蛟”之说。舜井久享盛名,宋欧阳修、曾巩、苏辙及金代元好问皆有诗文赞咏。泉畔原有规模宏丽之舜庙,《水经注》即有记载,历代均予重修,后废圮。舜庙东院旧为道观迎祥宫,始建于金,元代重修并立碑为记,史学家张起岩撰文并书丹,文学家张养浩篆额,今立于舜园中。
腾蛟泉位于王府池子街北端,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有载。泉西侧原有牌坊,额书“腾蛟起凤”4字,泉因之而名腾蛟。牌坊旁有石板平桥跨溪上,名起凤桥。泉池呈长方形,池壁嵌清道光年间举人李僩所题“腾蛟泉”刻石。
双忠泉位于双忠祠街西首,清《济南七十二泉记》著录。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入关,绕过北京南下攻至济南,山东巡按御史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率城内兵民殊死抵抗,城陷阵亡,清兵退后,为二人建双忠祠以祀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乡人修复已倾圮的双忠祠,掘地涌泉,澄洁甘冽,遂以祠而名之为双忠泉。山东学政赵申季作《双忠泉记》,勒石立于泉畔。后祠废为民居,碑嵌于院内南屋之山墙上,今已无存。泉亦堙填,2000年重新修复。
五龙潭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共有泉水29处。
五龙潭亦名乌龙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金《名泉碑》载称灰湾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云:“其水(即指泺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据此,五龙潭时称大明湖,为大明寺之净池。池上有客亭,即唐之历下亭,乃杜甫陪北海太守李邕宴饮之处。至宋则名四望湖,五龙潭之名始载于元代于钦《齐乘》,乃以元初在潭侧建龙祥观,祀五方龙神而得名。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复龙祥观施田记》文载云:“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此说久相传沿,今仍存清代所刻秦琼故宅碑,立于公园南门西侧,然恐为附会。泉池呈长方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35米,水深4米余,溢水标高25.80米,涌水量8600~4300立方米/日,久旱不涸。其西、北岸以长石砌就,规整方正;东、南岸则为自然石垒筑,错落层叠。潭水澄澈如碧,涵养天光,凫游鱼戏,风情万种。五龙潭久为名胜之地,明清时泉畔有霖雨亭、蛟人馆、杖影阁、倚仗桥、谈助亭、画壁、水槛等建筑;清乾隆年间,学者周永年、桂馥筑潭西精舍,设借书园,沾溉学子。然历久失修,皆倾圮。1965年于潭西精舍旧址重建潭西阁(后改称名士阁),为歇山顶二层四面出厦之楼阁建筑,环廊明柱,凭栏可观渔趣,誉称为“龙潭观鱼”。潭之北、东岸边,皆叠石为假山,陡崖垂绿,曲洞通幽,有亭隐于花木丛中,取《庄子·在宥》“渊默而雷声”句意,名之为“渊默亭”。
月牙泉在五龙潭公园东南隅,此处旧为东流水街,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云:“月牙泉在西门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有载。泉池呈不规则形,自然石驳岸,长13米,宽8米,水深1.5米。池中立苍黑色蘑菇状巨石,盛水时节,泉从石顶喷涌如瀑布,围裹巨石,映日绚如锦衣。
西蜜脂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南门外以西共青团路45号院内,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泉池长5米,宽7米,深2米,池壁以块石砌垒,中架石桥分割为二,绕池有石柱、石板组建的栏杆。此处为关帝庙,创建于元,历代皆予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碑记载云:“历邑西城处不数步有蜜脂殿,旁有泉曰蜜脂,邑志所谓西蜜脂也。”蜜脂殿即关帝庙大殿。后庙久废,破败不堪,2003年重加修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清末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即在此处。
官家池位于五龙潭公园内五龙潭西北处。泉池呈不规则形,自然石驳岸,长6米,宽4米,深2米。池底泉眼众多,喷涌如串珠,池水一碧无纤尘,清冽甘美。昔人有诗咏曰:“池是官家汇众泉,涌出珍珠纯天然。游人赏泉不知醉,茅亭翠竹到泉边。”据说此泉在周围众泉中出水最早,断流最晚。
虬溪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部,月牙泉北侧。泉池呈不规则形,以自然石驳岸,层垒叠出,突兀错落。池长、宽各约7米,深1.4米。北壁石上镌“虬溪泉”3字。泉水自池中央状如虬龙的岩石空穴涌出,高出水面十余厘米,哗然有声,如龙吐水,故名。水南流入溪,穿过竹林,注入西护城河。
回马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五龙潭东南,池南壁嵌“回马泉”3字石刻。其北原有泉名净池,1986年建五龙潭公园时将两泉融为一体,称“余乐池”。泉池以料石砌成,面积约50平方米。水自池底多孔喷涌,串串如珠,碧波涵漾,锦鱼嬉游。临水建亭榭回廊,榭名“鱼乐”,可凭栏观鱼,誉之日“曲池观鱼”。
玉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余乐池北侧。水自岩石洞穴中涌出,顺自然石驳岸的小溪蜿蜒东流。水质清冽甘甜,经化验,为优质矿泉水,当地居民经常来此汲水烹茶。
濂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北隅,贤清泉南侧。泉池以料石垒砌,呈不规则形,长、宽各约20米,深2米。池上架平台,建亭曰“寒玉亭”,有曲廊连接濂轩。曲廊两侧,巧石秀立,修竹滴翠,花木葱茏。轩前地面开阔,铺以青石板,泉水由石板缝中渗涌,漫溢其上,近年又以紫红色大理石筑起纵横甬路,石上镌福、寿等巨字,两旁散置石蟹、石蛙等,栩栩如生,成为夏日儿童戏水之乐园。
古温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部,此处原为东流水街旧址,故又称东流水泉,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皆有载。泉水恒温摄氏18度左右,隆冬季节,水面热气蒸腾,故名。清康熙年间,历城人张秀在泉畔建园,名漪园,俗称张家园子。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稹《游漪园记》述曰:“济南发地皆泉,而其奇尤在城西,温泉者,七十二泉之一也……稍折而东是为漪园,跨水为亭、为堂、为楼阁、为长廊,皆因水为胜。”后园废。民国时期,泉南为四合小院,院东有青砖灰瓦之二层小楼,1925~1927年间,曾为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驻地。院中另有净水、洗心二泉,1958年建五龙潭公园时,与古温泉合为一体,建成长18米、宽5米的泉池。架建双亭于水面之上,以曲廊相连,其下碧波回旋,锦鳞唼喋,池畔秀石错落,竹木蓊郁,流连其间,令人情怡气爽。
百脉泉位于章丘市百脉泉公园“龙泉寺”内,金代《名泉碑》著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载曰:“百脉水出土谷县(即今章丘)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元代于钦《齐乘》记云:“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泉池呈品字形,周边绕以花岗石栏杆。泉水自池底众多脉孔中涌出,参差错落,腾跃闪烁,晶莹如珍珠。一泓碧水,常年不涸。池水东流,汇入明水湖。
天镜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南门西侧,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有载。明代,陕西按察副使江浚世居于此,后扩建宅院,将泉据为己有,故俗称江家池。万历年间,山东按察副使张鹤鸣以“池水平明,如天垂镜”而名之为天镜泉。泉池略呈方形,长14.5米,宽3.6米,深1.4米,池底遍布泉眼,水如串珠涌出,满池碧波,涟漪泛荡,旧日池中群鱼聚游,多为人们所放生,故又名“放生池”。北岸曾有酒楼,探于池上,以“烹制活鲤”等名菜而闻名。水由北壁排水口流出,注入五龙潭。
墨泉位于百脉泉公园龙泉寺门外,泉水色黝如墨,故名。盛水时银浪喷涌,雪涛飞溅,声若雷鸣,为济南地区单泉涌水量之冠。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墨泉”二字,镌刻于壁。
贤清泉又名悬清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北隅,金、明、清济南名泉文献均有载。此泉俗名“三娘子湾”,后一度归李姓所有,故又称“李家池子”。泉池呈不规则形,长10~14米,宽3~5米。迤南有聪耳泉、濂泉,其间地面以青石铺成,泉水由石缝涌出,汩汩漫溢,流入泉池。泉畔,明代曾建“伊人馆”,后改称“贤清园”,清乾隆年间又改为“朗园”,园久废。1986年在朗园故址建水榭,名为“揽泓榭”,与南侧之寒玉亭、濂轩回廊勾连,组成一处怡悦情性的水景园林区。
东麻湾位于百脉泉公园内,为绣江河之源,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1958年扩而称湖,称“明水湖”,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1986年建百脉泉公园,辟为主要景区。湖中处处泉涌,漱玑泻玉;碧水涵漾,烟波浩淼,鹭翔鱼戏,画舟轻扬。岸周嘉树成林,奇葩斗妍,亭阁雅丽,芳径幽曲。湖心小岛竦峙,山石秀立,花木蓊茏,有长堤、虹桥可通。
西麻湾位于净明泉公园内,古称“十二芹沟”,清道光《济南府志》、《章丘县志》有载。呈河湾形,俗谓之“一泉成河”。《县志》记云:“水从西山北麓石壑中出,东北流与百脉诸水会合于沙河口,北入绣江河。”河底多岩层裂隙,水簇簇而涌,缓缓而升,如琼花续绽。岸边垂柳飘拂,绿草如茵。
净明泉又称明水泉、明净泉,位于眼明泉公园内,元代于钦《齐乘》、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道光《济南府志》皆有载。相传以此水洗目,可愈眼疾,故名。《齐乘》载曰:“明水泉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之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合流三里余,入绣江河。”旧时泉边建“眼明王庙”,今尚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记》石碑一方。
袈裟泉位于灵岩寺转轮殿东南陡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因泉边立有一形似袈裟之铸铁块而得名。又名独孤泉,清康熙《灵岩志》载云:“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边,后人以姓命泉也。”明万历年间进士、历城人刘亮采隐居泉畔,建“面壁斋”改泉名为“印泉”,乃取佛家印证功果之意。泉源在封闭的岩洞中,水自崖壁石罅流出,为一半圆形石潭,溢而为溪,盘桓曲绕,由石雕龙口泻入大池中。池中荇藻飘浮萦绕,金鳞嬉游。池畔危崖峭立,丛木悬生,曲廊环绕。据说泉畔之铁袈裟乃汉代铸铁之遗物,与幽泉相映,古趣盎然。
卓锡泉位于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清《济南府志》、《长清县志》及《灵岩志》皆有载。相传北魏正光元年法定和尚至灵岩创建寺院,植锡杖于地,拔杖出泉,故名。泉水自崖下洞穴中汩汩涌出,崖壁满布苍苔,其上镌《卓锡泉》3字,篆书涂丹。周围古柏参天,修竹滴翠。卓锡泉东有白鹤泉,南有双鹤泉,俗称“五步三泉”。细流潺湲,汇为小潭,名曰“净池”。池畔旧有清乾隆年间所建之卓锡亭,已毁。岩壁西侧嵌有乾隆皇帝咏泉诗刻,其咏卓锡泉诗曰:“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
清泠泉位于长清区五峰山洞真观玉皇殿东,清《济南府志》、《长清县志》均有载。清泉激石,泠泠作响,似琴筑之声,故名。泉上有石亭,名“清泠亭”。亭南石柱镌清代黄易隶书楹联:“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其北柱镌清人英和行书楹联:“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泉在亭下,水自石雕龙口流出,注方形小池,溢流为二脉:一脉西流穿小石桥,注“连二湾玉女盆”;一脉伏流至亭西,由二石雕龙口泻出,入石砌方池,再伏流而西,注龙王殿内雕栏石池,潜流至玉皇殿前石桥下流出。泉西有古银杏一株,树围6.5米,繁枝密叶,浓阴可蔽半亩。
梅花泉位于百脉泉公园之清照园内,泉池面积1800平方米。池中五股清泉日夜喷涌,宛若梅花盛开,雪浪腾跃,云蒸霞蔚,故名。池岸楼阁端秀,廊榭静雅,倒映于碧波之中,诗情画意,怡人情性。池水由东岸漫桥外流,汇东麻湾水入绣江河。
晓露泉又称肖汝泉,位于长清区张夏镇积家峪村西北山崖下,泉水澄洁晶莹如晨露,故名。泉水源于陡崖下洞穴中,洞深4米,宽、高皆约2米,黝然深邃,怪石嶙峋。水自洞底石隙中涌出,注入洞前石池中。洞之上方,有翠柏悬生,青藤绕之,虬曲龙蟠,古奇苍劲。原泉池为明洪武年间所建,今存清同治二年《重修晓露泉记》碑刻。近年又重建泉池,甃石为壁,绕以花岗石栏,水自池壁石雕趴蝮口中涌出,石栏正中镌“晓露泉”3字,乃当代书法名家蒋维松先生书丹。因其地毗邻灵岩,旧时此泉列为“灵岩外八景”之一。
檀抱泉又名檀井、东檀泉,位于长清区灵岩寺第三峪村东,因泉穴上方岩壁上,有千年青檀茂生,俯抱此泉,故名。泉水由树下石穴涌流,注入下方石塘中,常年不涸,清澈甘洌。
洪范池又名龙池,位于平阴县洪范镇驻地。“洪范”意为天地之大法,源自《尚书·洪范》篇,泉据此而取名。泉池高出周围地面数尺,呈四方形,边长7米,深6米余。泉水四季长涌,水势均衡,不因旱涝而消长,水面平稳如镜,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旧时有“洪范浮金”之称,列为平阴县的八景之一。池岸围以石栏,栏柱皆雕蹲狮。栏外为回台,供游人立足赏泉。泉池南侧外壁,镌行书“龙泉”二字,为清贡生秦维瀚所书。其下有石雕龙头外探,水自龙口涌出,喷珠泄玉,落入2米见方之石池。石池左右各有半蹲石狮一座。水沿小石渠绕洪范池一周,外流注狼溪河。池北岸有石桥,桥北为龙王庙,乃金末东平路兵马都总管侯挚所创建。殿前两侧,各有金代古柏一株,东名“珍珠翠”,西名“龙柏”。洪范池水质优良,著称于世之中成药“阿胶”,即用此水浸皮熬制而成。
书院泉又名东流泉,位于平阴县书院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曰:“天池山下有泉,名东流泉。”明代,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书院,遂称书院泉。泉水自村东天池山麓石隙中涌流,注入石砌方池,池水由南壁石雕龙头口跌落小方池,再流入半圆形石池,尔后顺小溪穿林润木,绕村过户,汇入狼溪河。此泉日涌水量达8000余立方米,为洪范泉群之冠。泉北旧有洪福寺,创建于唐,今仅存遗址及唐摩崖造像四尊。元东平路总管严实曾在此筑别墅,明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也曾读书于此。泉畔今存明万历年间诗碑四通。
扈泉位于平阴县洪范镇张福村东扈山山坳中。因北临古扈城遗址而得名。四周陡崖峭立,西崖下有溶洞,其深莫测,泉源即在洞中。平时涓涓细水由洞口流出,盛水期则喷涌如银柱,经石潭跌入崖谷,瀑布飞溅,声传数里,古人称之为“扈泉涌碧”,列为县中八景之一。泉南石壁上,镌“扈泉涌碧”四个朱红大字,乃明大学士、邑人于慎行所书。
日月泉位于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遗址内。遗址北侧有“回阳洞”,又名“长春洞”,洞内南壁有泉,水涓涓流出洞口,跌入二石池中。一池为圆形,一池为半圆形,状如日月,故名。泉水长年不涸,可供数百人饮用。南天观创建于元代,为当时国内全真派道教四大名观之一,相传丘处机曾在此修行。今观内玉皇阁、蓬莱阁、凭虚阁、长春阁等建筑尚存,苍松翠柏,影接荫连,其间多有百年杏树、大果榆等古树,依旧生机盎然。
浆水泉位于历城区姚家镇回龙山西麓,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水自洞穴中涌流,常年不涸,甘甜如米汁,故名。清张善恒有诗咏之曰:“沁齿琼浆寒,飘飘生遐想。好入铜瓶中,点滴听秋响。”
砚池位于历城区姚家镇砚池山北麓,因山而得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开矿,触动泉脉,水涌而成池,常年不涸。池水面积4000余平方米,深达20余米,澄澈空明,涵养泛荡。池岸陡崖峭立,巨石垒叠。山光水影,红亭绿树,景色美不胜收。
甘露泉位于历城区姚家镇佛慧山开元寺遗址南侧石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因水味甘甜如露而得名。水自崖壁渗出,淋漓如滴露,故又称“滴露泉”;泉畔原有多株秋海棠,亦称其为“秋棠池”;有亭名“滴露亭”,久已倾毁。此处历来为游赏胜地,崖壁上曾有北宋以来名人题刻多处,其中即有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之题名,惜今已漶灭。古人常以此泉烹茶,谓之“试茶泉”。清诗人董芸有《大佛山》诗咏之曰:“文笔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
林汲泉位于龙洞(东佛峪)风景区钓鱼台东崖壁上,金代《名泉碑》、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泉水自崖壁石穴中涌出,常年不竭;盛水时期,倾泻而成飞瀑,如银练飘舞,跌落崖下石潭,喷珠溅玉,溢而为溪,蜿蜒于幽谷之中。溪畔磐石上,镌清乾隆年间所书隶体“玉佛池”三个大字。周围奇峰深涧,怪石嶙峋,林木丰茂,百鸟啾鸣。清代著名学者、邑人周永年曾筑“林汲山房”,读书于此,晚年请人绘“林汲山房图”以资纪念。
斗母泉位于十六里河镇斗母村北石崖下,原名窦姑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有载。后俗称为斗母泉,斗母为道教所祀之女神,传为北斗七星之母,附近原有斗母庙。泉水自岩壁洞穴中流出,汇聚于池,供村民饮用。池畔有连根同生之车梁木与刺楸古树,为济南地区同类树中最大之树。其东南即为青铜山大佛寺遗址,山南悬崖上有唐代所雕巨佛,号称“齐鲁第一佛”。
无影潭位于天桥区无影山下。此山岩石间多有泉源,泉水汇注而成潭,面积约500平方米,最深处达2.65米,水质清澈,常年不涸。潭周石砌两层护岸,绿树繁茂,碧草如茵。
华泉位于华山(古称华不注山)南麓,最早见载于《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元于钦《齐乘》皆有记。古时,此泉“方圆百步”,“绿波脉脉”,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尚载其水可“灌注陂地”,后淤塞,2001年修复。泉水东流注入华山湖,即旧称之广平湖。湖面面积约1400平方米,湖中植有荷莲,碧波涵荡,华山倒映其中,颇富诗情画意。
白泉位于历城区王舍人镇纸坊村北,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清乾隆《历城县志》载云:“白泉出纸坊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此泉旧称白野河,白泉河,当地又称其为“百泉”,乃因其周围有张家泉、唐家泉、李家泉等众多泉水也。白泉为坝子河之源,北流经遥墙镇入黄河。水量丰富且水质优良,素有鱼米之利。
涌泉位于柳埠镇四门塔西白虎山南麓,旧名涌腾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有载。泉水由白虎山半腰岩溶缝隙中涌出,经暗渠从一石雕兽头口中吐入长方石池。石池建于明天启三年,池畔今存明代之《重修涌泉庵碑记》有记。池水由南壁流出,穿过建于明万历三年之涌泉桥,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先跌入崖下之青龙潭,再下泻入小石池,继而由10余米高之悬崖落入名为“卧龙洞”之小石潭,形成“悬崖飞瀑”之景观。潭周石矶卧波,落水激石,铮铮如琴筑之韵。崖上奇石垒叠,古树蓊茏,巨藤缠绕,虬曲龙蟠,景致幽奇。泉畔之涌泉庵遗址,年代久远,据记载隋开皇年间曾重修,今尚存吕祖祠、送衣塔及宋代摩崖造像等。此处三面环山,气候温润,草长树茂,而其间大片竹林,凝绿滴翠,尤为我国北方之罕见。其东有“望岳亭”,凭栏远眺,平野延展,阡陌纵横,暖暧远村,袅袅炊烟,泰岱明灭可见。
苦苣泉又名莴苣泉,位于柳埠镇袁洪峪北侧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名虽冠以苦字,实则水质甘甜。原泉池呈井形,今已用石板覆盖,泉畔立当代诗人孔孚所书“苦苣权”石碑。泉水经暗渠流入“罗曼山庄”院内假山,飞泻而下,形成瀑布,跌落石池中,再伏流入游泳池中。
避暑泉位于柳埠镇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中,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诗》有载。因此处谷幽林茂,宜于避暑而得名。今泉为圆形石池,半露于地上,水由池壁圆孔外泄,注入半圆形自然水湾中。
都泉又名突泉,位于柳埠镇都泉村内,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七十二泉记》载曰:“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聚也。水之所聚,曰都。”此言与事实不符,恐为望文生义也。实则泉水从池中突涌,故当以“突泉”之名为是也。泉池以乱石砌就,约1米见方,深达7米,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由池壁石洞外泄,沿暗渠东流而南折,至街旁注入明渠西去,形成“溪抱渠”之势,故古时此村曾名“溪抱村”。泉畔原有唐代所建皇姑庵,久毁。庵中有唐代所造龙虎塔,俗称小唐塔,造形华美,驰名中外,后迁至柳埠神通寺遗址东侧。今此处仅存八棱经幢两块,其中一块刻有“唐开元七年岁次”等字样。
泥淤泉位于柳埠镇泥淤村内,旧名印度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有载。因泉常被山洪所挟泥沙淤塞,故名。村亦常以泉之状态而更名,初名印度村,泉淤,缄而不涌,更名为缄泉村,再改为泥淤村。泉在村中街旁,有3眼,各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四季常涌,夜间可闻“突突”喷薄之声。其东眼为主泉,池深10米,底部有洞穴,北斜而下,深不可测,传与海相通,俗称“海眼”。泉侧曾有“九圣堂”庙,久毁。今仅存庙前古柏5株,其树干四五人牵手始围;另有古槐一株,传为“唐槐”,老干新枝,依旧生机盎然。
大泉位于历城区锦绣川乡大泉村南。泉水自九曲河西岸山崖岩孔涌出,注入石砌大型池塘。池塘面积约4000平方米。池水久旱不涸,映日而成五彩,绚丽多姿,盛水时由溢水口外泄注九曲河,北流而入锦绣川水库。此泉涌水量很大,每小时高达54立方米,可供周围村庄饮用,并饶有灌溉之利,故称之为“大泉”。周围峦嶂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而秀丽。
圣水泉位于历城区锦绣川乡红叶谷景区内。泉水自龙山石崖洞穴中涌出,跌入崖下石池,漱玉溅珠,哗然作响,常年涌流不息,盛水期每日涌水量约近一千立方米。水质清冽甘甜,据说饮之可延年益寿,故誉称为“圣水”。
段华泉亦称缎华泉,位于历城区柳埠镇齐城峪南侧,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及清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载。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水澄碧柔润如绸缎,故名。此泉常年不涸,盛水时漫溢四流。泉北300米处有九顶塔,为唐代所建,一塔而九顶,造型精巧独特,享盛名于海内外。
玉河泉位于历城区彩石镇玉河泉村,古时名榆科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元代于钦《齐乘》有载。其与周围之牛头泉、响呼噜泉、晴天泉、门口泉、院内泉、西老泉等汇为小河,绕村一周,宛若玉带,乃巨野河(古城巨合水)之源。
山东发明协会支持促进山东旅游事业科技赋能创新发展。
团结奋进的山东省发明协会第四届全体会员大会理事会
山东发明协会是1987年由山东省科委,(山东省科技厅)和山东省总工
会,山东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组建的引导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广大民众发明创造活动的社团组织。首任会长由山东省科委何宗贵主任担任,山东省委副书记陆懋增,山东省副省长赵志浩任名誉会长!现在协会主管单位山东科技厅,由山东省民政厅批准注册省一级社团组织。山东发明协会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调动广大发明者创造积极性,引导和推动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宣传普及发明创造知识,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发明成果实施转化为宗旨,为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创造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交流,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了大量的工作,为山东科技经济旅游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山东发明协会始终秉承:改革创新社会发展,科技发明造福人类的宗旨,聚众力,汇众智,在各级政府领导关心支持下与山东社会各界精英携手共促山东省科技发明创新事业的进步,推动山东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赋能,知识产权战略,科教文化融合创新发展,为山东科技经济进步贡献力量。
五岳之首:中华泰山 . 山东泰安
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 山东济南
天下儒家文化第一圣人孔子 .山东曲阜
山东名胜:济南七十二名泉(大全)收藏
1、趵突泉
趵突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首,共有名泉28处。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济南金《七十二名泉碑》、明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皆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早在春秋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就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古时有“温泉”、“瀑流泉”、“槛泉”、“三股水”、“第一泉”等名称,趵突之名始见载于北宋文学家曾巩《齐州二堂记》一文。其景色奇秀而壮美,三股泉水从地穴喷涌而出,雪浪腾空,声若雷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其“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故世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今日泉池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溢水标高26.49米,恒温18摄氏度,最大涌水量达16.2万立方米/日。
2004年4月济南名泉研究会重新评定“新七十二名泉”,趵突泉仍居首位。
金线泉今有两处,一为老金线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奇石馆西侧,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即有记载,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也有描述。一处为新金线泉,位于老金线泉东约20米处,1956年扩建公园时发现。
新金线泉泉池长2米、宽1米、深1.5米,石砌池岸,围以雕石栏杆。泉水盛时自池底两边涌出,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成一条水纹,漂浮移动,阳光下宛如金线,故名。
皇华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奇石馆前,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泉名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篇,《毛诗小序》谓为“君遣使臣也”,后遂以“皇华”代指使臣。明晏璧有诗赞日:“线池东涌碧泉,皇华使者耀齐川。圣恩浩荡宽如海,散作甘霖遍八埏。”今泉池呈长方形,长6.3米,宽4.1米,深2米。
卧牛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奇石馆前,与皇华泉东西相对。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今泉池呈长方形,长4.8米,宽3.1米,深1.5米。相传东晋陶侃葬其父于牛眠之地,后位极人臣,后世遂以卧牛之地为福地,故名。明晏璧有诗咏之日:“昔闻陶墓有牛眠,今见齐州溢井泉。千载历山遗迹胜,秋风禾黍满虞田。”
柳絮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与新金线泉相邻。以泉沫纷翻如柳絮飘飞而得名。今泉池长3.5米,宽2—3米,深1.5米。明晏璧《柳絮泉》诗赞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泠泠。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相传李清照故居即在柳絮泉畔,清任弘远有《柳絮泉访李清照故居诗》咏之。
漱玉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馆前,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有载。泉名取自《世说新语·排调》之“漱石枕流”一典。泉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水自池底及池壁不断涌出,形成串串水泡,飘至水面散裂,丝丝作响,池水由南壁缺口漫石溢出,注入不规则的怪石砌岸的水潭中。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少年时在此掬梳妆、吟诗填词,其词集即题名为《漱玉词》。1959年在泉的北侧辟建李清照纪念堂。
马跑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墙外,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泉池长12米,宽5米,以自然石砌岸,呈不规则形。因北宋末年抗金英雄关胜战马奔腾、刨地出泉之传说而得名。明晏璧有诗赞曰:“马蹄踏破进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
无忧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迤南,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传说饮此水可解忧消愁,故名。晏璧《无忧泉》诗云:“槛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万斛愁。白叟黄童争击壤,春来有事向东畴。”据诗,此泉原在槛泉(即趵突泉)西畔,久堙,1989年修复。泉池呈塘湾形,面积672平方米,以巧石缀岸,水自南部弯月形小池中汩汩涌出,由北岸漫石梁流入趵突泉。
石湾泉位于趵突泉公园白雪楼前,东西与湛露泉相连,原泉池久淤塞,1977年修复,巨石驳岸,状如水湾,故名。泉池长、宽各10米,深1.5米,呈不规则形。明晏璧《石湾泉》诗云:“石湾地接槛泉南,涌出清流味更甘。旋汲井花烹石鼎,鹊华秋静暮烟涵。”
湛露泉在趵突泉公园内,东与石湾泉相连,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均有著录。泉久堙,1997年修复。泉池长、宽各4米,深1.5米,以自然石驳岸,呈不规则形,泉水清湛如晨露,故名。明晏璧有诗咏之日:“泉如湛露味甘香,咽入三焦齿颊凉。通乐古园饶爽气,厌厌夜饮醉无妨。”通乐园乃明大学士殷士儋所筑园林,故址即今之万竹园,在泉西百米处。
趵突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首,共有名泉28处。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济南金《七十二名泉碑》、明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皆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早在春秋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就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古时有“温泉”、“瀑流泉”、“槛泉”、“三股水”、“第一泉”等名称,趵突之名始见载于北宋文学家曾巩《齐州二堂记》一文。其景色奇秀而壮美,三股泉水从地穴喷涌而出,雪浪腾空,声若雷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其“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故世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今日泉池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溢水标高26.49米,恒温18摄氏度,最大涌水量达16.2万立方米/日。
2004年4月济南名泉研究会重新评定“新七十二名泉”,趵突泉仍居首位。
登州泉位于趵突泉迤西,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传说其水脉暗通东海边的登州,故名。明晏璧有诗咏之日:“文登一脉透谭城,澄澈全无蜃气腥。安得雪堂苏学士,朗吟万竹濯清冷。”泉池呈长方形,长3米,宽2米,深4米。内套小池,亦为长方形,泉水由小池溢出,沿四壁而成水帘状,泄入大池,构造奇巧。
杜康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登州泉迤北,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著录。原名北煮糠泉,其南原有泉名南煮糠泉,已堙。后人因其名不雅而易名杜康泉,相传杜康乃制酒之祖师,盖取其水质清冽可酿美酒之意也。明晏璧有诗曰:“趵突西隅作石棚,泉名糟粕待煎烹。一掬可清无尘滓,何是当年玷浊名。”泉池长2.4米,宽2米,自然石缀岸,南侧连一井形泉池,池上建彩亭,额悬杜康泉木匾。
望水泉位于趵突泉公园之万竹园内,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均有著录。泉池长20米,宽10米,深2.2米。水北流成溪,穿墙绕屋,过桥环亭,岸石嶙峋,竹树婆娑,景色幽雅。明晏璧有诗曰:“万竹园中景趣幽,双泉一脉望登州。碧梧百尺栖丹凤,雪浪千堆戏白鸥。”清初著名诗人王苹曾在泉畔典屋而居,因此泉在金《名泉碑》中列第二十四位,故将其书斋命名为“二十四泉草堂”,其诗集亦题为《二十四泉草堂集》。
黑虎泉泉群是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现共有泉水16处。
黑虎泉位于济南南护城河东端陡崖下,金《济南七十二名泉碑》、明晏璧《济南七十二名泉诗》、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名泉记》均著录。泉水从巨石下一天然洞穴中涌出,洞穴高2米,宽1.7米,深3米,穴口下砌以青石,上有奇石垂挂,下有莽石抵波,左右秀石错落,远望其状,宛如猛虎吼天,夜半劲风吹入洞中石罅,巨声回荡,又酷似虎啸,故名。明晏璧有诗咏之曰:“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洞前为一石砌方池,长13米,宽9米,面积120平方米。其南壁雕兽头3个,洞中泉水通过暗道由兽头巨口喷泻,如匹练,溅落池中,声若雷鸣。清末时池中兽头仅1个,传为龙之六子,名霸下。1931年整治泉池时建为3个。池内碧波涵荡,澄澈见底,水草飘浮,萦回作态。池北壁中缺,设水闸,池水漫溢而下,成水帘状,注入护城河内。泉水最大涌量额达4.1立方米/日,在济南市区泉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趵突泉。
琵琶泉位于黑虎泉迤西、护城河南岸,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有载。1965年重新修整泉池,长6米,宽5米,深2米。池壁以青石砌成,四周石雕栏杆装饰,池底遍布泉眼,不断喷涌水泡,此散彼出,晶莹如串珠。池水澄澈如镜,由池北开口处漫石阶溢出,跌落护城河中,与河水相击,声如琵琶,故名。泉东侧有桥如虹,横跨护城河上,名琵琶桥;泉南高阁巍然,称清音阁。皆可凭栏俯瞰清泉,聆赏琴韵。
玛瑙泉位于黑虎泉东侧,护城河南岸,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泉池长3.7米,宽3.2米,深2.2米,池壁以块石垒砌。盛水时,串串水泡由泉底涌出,飘至水面而崩裂,涟漪泛荡,映日而成五彩,状如玛瑙,故名。
白石泉位于护城河北岸、解放阁南侧,与黑虎泉隔河相对。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山泉乃乾隆末年山东布政使江兰主持疏浚护城河河道时发现,因泉周遍布白石,故名。泉池呈不规则形,水质甘美如醴。嘉庆二年(1797年)著名书法家桂馥撰文并书写白石泉碑。清乔岳有《白泉上即目》一诗赞日:“风满园林月满楼,一泉围绕半城秋。溪西烟树知多少,添个渔船胜虎丘。”
九女泉位于护城河北岸、解放阁南侧,与白石泉相邻。泉池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20平方米,深2米,泉水清澈甘洌,由石缝间泻入护城河。相传月明风清之夜,常有九位仙女来此浣纱沐浴,故名。
珍珠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现有泉水21处。
珍珠泉位于泉城路珍珠泉大院内,金《济南七十二名泉碑》、明晏璧《济南七十二名泉诗》、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名泉记》均著录。因济南旧城东南隅护城河畔有南珍珠泉,故又名北珍珠泉。珍珠泉大院明代为德王府,清为山东巡抚衙门,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泉池于1980年重新整修,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240平方米,池岸以青石垒砌,环以汉白玉石雕花栏杆。池底遍布泉眼,水泡自泉眼成串涌出,此起彼伏,时断时续,忽聚忽散,忽急忽缓,日光映照,如喷万斛珠玑,故名。池水一澄如璧,荇藻飘浮,锦鳞嬉游。绕岸古树垂阴,名花斗妍。其北垒石为山,怪石嶙峋,草木蓊茏;其南有水榭俯临,如鹏展翅,造型优美。泉水由玉带河北入濯缨湖,再经百花洲注大明湖,溪流潺谖,清澜萦回,杨柳怡情,鱼鸟悦性。元初济南知府张荣于泉畔筑白云楼,“白云雪霁”曾列为“历城八景”之一。明晏璧有诗咏之曰:“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
珍珠泉久负盛名,历代多有文人题咏,金代雷渊、明代晏璧、边贡、李攀龙,清代蒲松龄等皆留有脍炙人口的诗文。清康熙皇帝赋有《观珍珠泉》诗并亲题“作霖”二字;乾隆皇帝赋《珍珠泉》诗并书丹,其碑今仍立于泉之北岸。
散水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巡抚大堂东南侧,金、明两代济南名泉文献有载。泉池呈方形,长、宽各1.6米,石砌,围以石栏。古时水盛,汩汩奋涌,水流回旋,聚而复散,故名。水色澄碧空明,须眉可辨,天光云影,红亭绿柳,倒映其中。明晏璧有诗咏之曰:“珠泉东向水萦回,荡漾涟漪去复来。时有濯缨佳客至,方池如鉴绝纤埃。”
溪亭泉位于珍珠泉东假山下,又名王氏溪亭泉,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泉池1980年重建,长2米,宽1.8米,深2米,自然石砌岸,石上镌近代书法名家王讷所题“溪亭泉”三字。泉畔溪水潺谖,溪上原有王氏溪亭,故名。宋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或云即咏此泉,词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濋泉位于珍珠泉东30米处,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名泉记》有载。清康熙七年(1668年)发现并筑泉池,著名诗人朱彝尊据《尔雅·释水》“水自河出为灉,济为濋”定名为濋泉,意为由济水潜流而成泉。1956年重修泉池,以块石垒砌,呈方形,环以石栏,长、宽各1.5米。池壁镌篆书“濋泉”二字,为近代书法家王讷所书。
濯缨泉又名濯缨湖,俗称王府池子,位于珍珠泉大院西之王府池子街中段。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皆有载。取《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而命名。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二》载:“濯缨泉称湖,前在德王宫内,今在院署(清山东巡抚衙署,即今珍珠泉大院)西墙外百余步,俗称王府池,围圆四十余丈,由地沟北流,穿民巷,出起凤桥下,至院后会珍珠泉水,经百花、鹊华两桥入大明湖。”今泉池乃1997年6月重修,南北长30米,东西宽19米。这一带泉池众多,涌流成河,小桥曲巷,旧宅民居,池畔溪边,垂柳飘拂,到处可见刘鹗《老残游记》所描绘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
玉环泉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路西。金、明、清三代均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泉池呈井状,因两泉相涌,水纹相扣如环状而得名。泉水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美,昔日居民皆取此水引用。
芙蓉泉位于泉城路路北之芙蓉街上,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皆有载。泉池长方形,长10米,宽5米,深3米。泉水外流分为二支,一支流入府学文庙之泮池,再折东汇入百花洲;另一支西流过文庙,经原贡院(今山东省政府大院)内之华笔池、凤翥池注大明湖。金、元时此处建有姜家亭,明诗人许邦才建瞻泰楼,清前期有芙蓉馆。明末清初,由芙蓉泉流入泮池一段溪流,称“梯云溪”;溪上架桥,名青云桥;过桥为牌坊,额题“腾蛟起凤”。皆寓士子飞黄腾达子之意。后桥坊皆毁,梯云溪改为暗沟,泉池仅存。嘉靖年间平原诗人董芸寓居泉畔,赋《芙蓉泉寓舍》诗曰:“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舜井泉亦名舜泉,位于舜井街中段。金、明、清三代均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泉池呈井形,深5米,井口围以石雕栏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历山(即今千佛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西汉刘向《列女传》及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有传说:舜之继母唆其父命舜淘井,欲加害之,而舜最终成功逃脱。其井即在此处。又相传禹时井中有蛟,兴风作浪,大禹以铁链将蛟锁于井中,故后世又有“舜井锁蛟”之说。舜井久享盛名,宋欧阳修、曾巩、苏辙及金代元好问皆有诗文赞咏。泉畔原有规模宏丽之舜庙,《水经注》即有记载,历代均予重修,后废圮。舜庙东院旧为道观迎祥宫,始建于金,元代重修并立碑为记,史学家张起岩撰文并书丹,文学家张养浩篆额,今立于舜园中。
腾蛟泉位于王府池子街北端,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有载。泉西侧原有牌坊,额书“腾蛟起凤”4字,泉因之而名腾蛟。牌坊旁有石板平桥跨溪上,名起凤桥。泉池呈长方形,池壁嵌清道光年间举人李僩所题“腾蛟泉”刻石。
双忠泉位于双忠祠街西首,清《济南七十二泉记》著录。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入关,绕过北京南下攻至济南,山东巡按御史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率城内兵民殊死抵抗,城陷阵亡,清兵退后,为二人建双忠祠以祀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乡人修复已倾圮的双忠祠,掘地涌泉,澄洁甘冽,遂以祠而名之为双忠泉。山东学政赵申季作《双忠泉记》,勒石立于泉畔。后祠废为民居,碑嵌于院内南屋之山墙上,今已无存。泉亦堙填,2000年重新修复。
五龙潭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共有泉水29处。
五龙潭亦名乌龙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金《名泉碑》载称灰湾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云:“其水(即指泺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据此,五龙潭时称大明湖,为大明寺之净池。池上有客亭,即唐之历下亭,乃杜甫陪北海太守李邕宴饮之处。至宋则名四望湖,五龙潭之名始载于元代于钦《齐乘》,乃以元初在潭侧建龙祥观,祀五方龙神而得名。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复龙祥观施田记》文载云:“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此说久相传沿,今仍存清代所刻秦琼故宅碑,立于公园南门西侧,然恐为附会。泉池呈长方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35米,水深4米余,溢水标高25.80米,涌水量8600~4300立方米/日,久旱不涸。其西、北岸以长石砌就,规整方正;东、南岸则为自然石垒筑,错落层叠。潭水澄澈如碧,涵养天光,凫游鱼戏,风情万种。五龙潭久为名胜之地,明清时泉畔有霖雨亭、蛟人馆、杖影阁、倚仗桥、谈助亭、画壁、水槛等建筑;清乾隆年间,学者周永年、桂馥筑潭西精舍,设借书园,沾溉学子。然历久失修,皆倾圮。1965年于潭西精舍旧址重建潭西阁(后改称名士阁),为歇山顶二层四面出厦之楼阁建筑,环廊明柱,凭栏可观渔趣,誉称为“龙潭观鱼”。潭之北、东岸边,皆叠石为假山,陡崖垂绿,曲洞通幽,有亭隐于花木丛中,取《庄子·在宥》“渊默而雷声”句意,名之为“渊默亭”。
月牙泉在五龙潭公园东南隅,此处旧为东流水街,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云:“月牙泉在西门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有载。泉池呈不规则形,自然石驳岸,长13米,宽8米,水深1.5米。池中立苍黑色蘑菇状巨石,盛水时节,泉从石顶喷涌如瀑布,围裹巨石,映日绚如锦衣。
西蜜脂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南门外以西共青团路45号院内,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均著录。泉池长5米,宽7米,深2米,池壁以块石砌垒,中架石桥分割为二,绕池有石柱、石板组建的栏杆。此处为关帝庙,创建于元,历代皆予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碑记载云:“历邑西城处不数步有蜜脂殿,旁有泉曰蜜脂,邑志所谓西蜜脂也。”蜜脂殿即关帝庙大殿。后庙久废,破败不堪,2003年重加修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清末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即在此处。
官家池位于五龙潭公园内五龙潭西北处。泉池呈不规则形,自然石驳岸,长6米,宽4米,深2米。池底泉眼众多,喷涌如串珠,池水一碧无纤尘,清冽甘美。昔人有诗咏曰:“池是官家汇众泉,涌出珍珠纯天然。游人赏泉不知醉,茅亭翠竹到泉边。”据说此泉在周围众泉中出水最早,断流最晚。
虬溪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部,月牙泉北侧。泉池呈不规则形,以自然石驳岸,层垒叠出,突兀错落。池长、宽各约7米,深1.4米。北壁石上镌“虬溪泉”3字。泉水自池中央状如虬龙的岩石空穴涌出,高出水面十余厘米,哗然有声,如龙吐水,故名。水南流入溪,穿过竹林,注入西护城河。
回马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五龙潭东南,池南壁嵌“回马泉”3字石刻。其北原有泉名净池,1986年建五龙潭公园时将两泉融为一体,称“余乐池”。泉池以料石砌成,面积约50平方米。水自池底多孔喷涌,串串如珠,碧波涵漾,锦鱼嬉游。临水建亭榭回廊,榭名“鱼乐”,可凭栏观鱼,誉之日“曲池观鱼”。
玉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余乐池北侧。水自岩石洞穴中涌出,顺自然石驳岸的小溪蜿蜒东流。水质清冽甘甜,经化验,为优质矿泉水,当地居民经常来此汲水烹茶。
濂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北隅,贤清泉南侧。泉池以料石垒砌,呈不规则形,长、宽各约20米,深2米。池上架平台,建亭曰“寒玉亭”,有曲廊连接濂轩。曲廊两侧,巧石秀立,修竹滴翠,花木葱茏。轩前地面开阔,铺以青石板,泉水由石板缝中渗涌,漫溢其上,近年又以紫红色大理石筑起纵横甬路,石上镌福、寿等巨字,两旁散置石蟹、石蛙等,栩栩如生,成为夏日儿童戏水之乐园。
古温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部,此处原为东流水街旧址,故又称东流水泉,金、明、清三代济南名泉文献皆有载。泉水恒温摄氏18度左右,隆冬季节,水面热气蒸腾,故名。清康熙年间,历城人张秀在泉畔建园,名漪园,俗称张家园子。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稹《游漪园记》述曰:“济南发地皆泉,而其奇尤在城西,温泉者,七十二泉之一也……稍折而东是为漪园,跨水为亭、为堂、为楼阁、为长廊,皆因水为胜。”后园废。民国时期,泉南为四合小院,院东有青砖灰瓦之二层小楼,1925~1927年间,曾为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驻地。院中另有净水、洗心二泉,1958年建五龙潭公园时,与古温泉合为一体,建成长18米、宽5米的泉池。架建双亭于水面之上,以曲廊相连,其下碧波回旋,锦鳞唼喋,池畔秀石错落,竹木蓊郁,流连其间,令人情怡气爽。
百脉泉位于章丘市百脉泉公园“龙泉寺”内,金代《名泉碑》著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载曰:“百脉水出土谷县(即今章丘)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元代于钦《齐乘》记云:“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泉池呈品字形,周边绕以花岗石栏杆。泉水自池底众多脉孔中涌出,参差错落,腾跃闪烁,晶莹如珍珠。一泓碧水,常年不涸。池水东流,汇入明水湖。
天镜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南门西侧,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有载。明代,陕西按察副使江浚世居于此,后扩建宅院,将泉据为己有,故俗称江家池。万历年间,山东按察副使张鹤鸣以“池水平明,如天垂镜”而名之为天镜泉。泉池略呈方形,长14.5米,宽3.6米,深1.4米,池底遍布泉眼,水如串珠涌出,满池碧波,涟漪泛荡,旧日池中群鱼聚游,多为人们所放生,故又名“放生池”。北岸曾有酒楼,探于池上,以“烹制活鲤”等名菜而闻名。水由北壁排水口流出,注入五龙潭。
墨泉位于百脉泉公园龙泉寺门外,泉水色黝如墨,故名。盛水时银浪喷涌,雪涛飞溅,声若雷鸣,为济南地区单泉涌水量之冠。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墨泉”二字,镌刻于壁。
贤清泉又名悬清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北隅,金、明、清济南名泉文献均有载。此泉俗名“三娘子湾”,后一度归李姓所有,故又称“李家池子”。泉池呈不规则形,长10~14米,宽3~5米。迤南有聪耳泉、濂泉,其间地面以青石铺成,泉水由石缝涌出,汩汩漫溢,流入泉池。泉畔,明代曾建“伊人馆”,后改称“贤清园”,清乾隆年间又改为“朗园”,园久废。1986年在朗园故址建水榭,名为“揽泓榭”,与南侧之寒玉亭、濂轩回廊勾连,组成一处怡悦情性的水景园林区。
东麻湾位于百脉泉公园内,为绣江河之源,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1958年扩而称湖,称“明水湖”,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1986年建百脉泉公园,辟为主要景区。湖中处处泉涌,漱玑泻玉;碧水涵漾,烟波浩淼,鹭翔鱼戏,画舟轻扬。岸周嘉树成林,奇葩斗妍,亭阁雅丽,芳径幽曲。湖心小岛竦峙,山石秀立,花木蓊茏,有长堤、虹桥可通。
西麻湾位于净明泉公园内,古称“十二芹沟”,清道光《济南府志》、《章丘县志》有载。呈河湾形,俗谓之“一泉成河”。《县志》记云:“水从西山北麓石壑中出,东北流与百脉诸水会合于沙河口,北入绣江河。”河底多岩层裂隙,水簇簇而涌,缓缓而升,如琼花续绽。岸边垂柳飘拂,绿草如茵。
净明泉又称明水泉、明净泉,位于眼明泉公园内,元代于钦《齐乘》、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道光《济南府志》皆有载。相传以此水洗目,可愈眼疾,故名。《齐乘》载曰:“明水泉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之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合流三里余,入绣江河。”旧时泉边建“眼明王庙”,今尚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记》石碑一方。
袈裟泉位于灵岩寺转轮殿东南陡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因泉边立有一形似袈裟之铸铁块而得名。又名独孤泉,清康熙《灵岩志》载云:“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边,后人以姓命泉也。”明万历年间进士、历城人刘亮采隐居泉畔,建“面壁斋”改泉名为“印泉”,乃取佛家印证功果之意。泉源在封闭的岩洞中,水自崖壁石罅流出,为一半圆形石潭,溢而为溪,盘桓曲绕,由石雕龙口泻入大池中。池中荇藻飘浮萦绕,金鳞嬉游。池畔危崖峭立,丛木悬生,曲廊环绕。据说泉畔之铁袈裟乃汉代铸铁之遗物,与幽泉相映,古趣盎然。
卓锡泉位于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清《济南府志》、《长清县志》及《灵岩志》皆有载。相传北魏正光元年法定和尚至灵岩创建寺院,植锡杖于地,拔杖出泉,故名。泉水自崖下洞穴中汩汩涌出,崖壁满布苍苔,其上镌《卓锡泉》3字,篆书涂丹。周围古柏参天,修竹滴翠。卓锡泉东有白鹤泉,南有双鹤泉,俗称“五步三泉”。细流潺湲,汇为小潭,名曰“净池”。池畔旧有清乾隆年间所建之卓锡亭,已毁。岩壁西侧嵌有乾隆皇帝咏泉诗刻,其咏卓锡泉诗曰:“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
清泠泉位于长清区五峰山洞真观玉皇殿东,清《济南府志》、《长清县志》均有载。清泉激石,泠泠作响,似琴筑之声,故名。泉上有石亭,名“清泠亭”。亭南石柱镌清代黄易隶书楹联:“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其北柱镌清人英和行书楹联:“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泉在亭下,水自石雕龙口流出,注方形小池,溢流为二脉:一脉西流穿小石桥,注“连二湾玉女盆”;一脉伏流至亭西,由二石雕龙口泻出,入石砌方池,再伏流而西,注龙王殿内雕栏石池,潜流至玉皇殿前石桥下流出。泉西有古银杏一株,树围6.5米,繁枝密叶,浓阴可蔽半亩。
梅花泉位于百脉泉公园之清照园内,泉池面积1800平方米。池中五股清泉日夜喷涌,宛若梅花盛开,雪浪腾跃,云蒸霞蔚,故名。池岸楼阁端秀,廊榭静雅,倒映于碧波之中,诗情画意,怡人情性。池水由东岸漫桥外流,汇东麻湾水入绣江河。
晓露泉又称肖汝泉,位于长清区张夏镇积家峪村西北山崖下,泉水澄洁晶莹如晨露,故名。泉水源于陡崖下洞穴中,洞深4米,宽、高皆约2米,黝然深邃,怪石嶙峋。水自洞底石隙中涌出,注入洞前石池中。洞之上方,有翠柏悬生,青藤绕之,虬曲龙蟠,古奇苍劲。原泉池为明洪武年间所建,今存清同治二年《重修晓露泉记》碑刻。近年又重建泉池,甃石为壁,绕以花岗石栏,水自池壁石雕趴蝮口中涌出,石栏正中镌“晓露泉”3字,乃当代书法名家蒋维松先生书丹。因其地毗邻灵岩,旧时此泉列为“灵岩外八景”之一。
檀抱泉又名檀井、东檀泉,位于长清区灵岩寺第三峪村东,因泉穴上方岩壁上,有千年青檀茂生,俯抱此泉,故名。泉水由树下石穴涌流,注入下方石塘中,常年不涸,清澈甘洌。
洪范池又名龙池,位于平阴县洪范镇驻地。“洪范”意为天地之大法,源自《尚书·洪范》篇,泉据此而取名。泉池高出周围地面数尺,呈四方形,边长7米,深6米余。泉水四季长涌,水势均衡,不因旱涝而消长,水面平稳如镜,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旧时有“洪范浮金”之称,列为平阴县的八景之一。池岸围以石栏,栏柱皆雕蹲狮。栏外为回台,供游人立足赏泉。泉池南侧外壁,镌行书“龙泉”二字,为清贡生秦维瀚所书。其下有石雕龙头外探,水自龙口涌出,喷珠泄玉,落入2米见方之石池。石池左右各有半蹲石狮一座。水沿小石渠绕洪范池一周,外流注狼溪河。池北岸有石桥,桥北为龙王庙,乃金末东平路兵马都总管侯挚所创建。殿前两侧,各有金代古柏一株,东名“珍珠翠”,西名“龙柏”。洪范池水质优良,著称于世之中成药“阿胶”,即用此水浸皮熬制而成。
书院泉又名东流泉,位于平阴县书院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曰:“天池山下有泉,名东流泉。”明代,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书院,遂称书院泉。泉水自村东天池山麓石隙中涌流,注入石砌方池,池水由南壁石雕龙头口跌落小方池,再流入半圆形石池,尔后顺小溪穿林润木,绕村过户,汇入狼溪河。此泉日涌水量达8000余立方米,为洪范泉群之冠。泉北旧有洪福寺,创建于唐,今仅存遗址及唐摩崖造像四尊。元东平路总管严实曾在此筑别墅,明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也曾读书于此。泉畔今存明万历年间诗碑四通。
扈泉位于平阴县洪范镇张福村东扈山山坳中。因北临古扈城遗址而得名。四周陡崖峭立,西崖下有溶洞,其深莫测,泉源即在洞中。平时涓涓细水由洞口流出,盛水期则喷涌如银柱,经石潭跌入崖谷,瀑布飞溅,声传数里,古人称之为“扈泉涌碧”,列为县中八景之一。泉南石壁上,镌“扈泉涌碧”四个朱红大字,乃明大学士、邑人于慎行所书。
日月泉位于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遗址内。遗址北侧有“回阳洞”,又名“长春洞”,洞内南壁有泉,水涓涓流出洞口,跌入二石池中。一池为圆形,一池为半圆形,状如日月,故名。泉水长年不涸,可供数百人饮用。南天观创建于元代,为当时国内全真派道教四大名观之一,相传丘处机曾在此修行。今观内玉皇阁、蓬莱阁、凭虚阁、长春阁等建筑尚存,苍松翠柏,影接荫连,其间多有百年杏树、大果榆等古树,依旧生机盎然。
浆水泉位于历城区姚家镇回龙山西麓,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水自洞穴中涌流,常年不涸,甘甜如米汁,故名。清张善恒有诗咏之曰:“沁齿琼浆寒,飘飘生遐想。好入铜瓶中,点滴听秋响。”
砚池位于历城区姚家镇砚池山北麓,因山而得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开矿,触动泉脉,水涌而成池,常年不涸。池水面积4000余平方米,深达20余米,澄澈空明,涵养泛荡。池岸陡崖峭立,巨石垒叠。山光水影,红亭绿树,景色美不胜收。
甘露泉位于历城区姚家镇佛慧山开元寺遗址南侧石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因水味甘甜如露而得名。水自崖壁渗出,淋漓如滴露,故又称“滴露泉”;泉畔原有多株秋海棠,亦称其为“秋棠池”;有亭名“滴露亭”,久已倾毁。此处历来为游赏胜地,崖壁上曾有北宋以来名人题刻多处,其中即有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之题名,惜今已漶灭。古人常以此泉烹茶,谓之“试茶泉”。清诗人董芸有《大佛山》诗咏之曰:“文笔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
林汲泉位于龙洞(东佛峪)风景区钓鱼台东崖壁上,金代《名泉碑》、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泉水自崖壁石穴中涌出,常年不竭;盛水时期,倾泻而成飞瀑,如银练飘舞,跌落崖下石潭,喷珠溅玉,溢而为溪,蜿蜒于幽谷之中。溪畔磐石上,镌清乾隆年间所书隶体“玉佛池”三个大字。周围奇峰深涧,怪石嶙峋,林木丰茂,百鸟啾鸣。清代著名学者、邑人周永年曾筑“林汲山房”,读书于此,晚年请人绘“林汲山房图”以资纪念。
斗母泉位于十六里河镇斗母村北石崖下,原名窦姑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有载。后俗称为斗母泉,斗母为道教所祀之女神,传为北斗七星之母,附近原有斗母庙。泉水自岩壁洞穴中流出,汇聚于池,供村民饮用。池畔有连根同生之车梁木与刺楸古树,为济南地区同类树中最大之树。其东南即为青铜山大佛寺遗址,山南悬崖上有唐代所雕巨佛,号称“齐鲁第一佛”。
无影潭位于天桥区无影山下。此山岩石间多有泉源,泉水汇注而成潭,面积约500平方米,最深处达2.65米,水质清澈,常年不涸。潭周石砌两层护岸,绿树繁茂,碧草如茵。
华泉位于华山(古称华不注山)南麓,最早见载于《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元于钦《齐乘》皆有记。古时,此泉“方圆百步”,“绿波脉脉”,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尚载其水可“灌注陂地”,后淤塞,2001年修复。泉水东流注入华山湖,即旧称之广平湖。湖面面积约1400平方米,湖中植有荷莲,碧波涵荡,华山倒映其中,颇富诗情画意。
白泉位于历城区王舍人镇纸坊村北,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清乾隆《历城县志》载云:“白泉出纸坊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此泉旧称白野河,白泉河,当地又称其为“百泉”,乃因其周围有张家泉、唐家泉、李家泉等众多泉水也。白泉为坝子河之源,北流经遥墙镇入黄河。水量丰富且水质优良,素有鱼米之利。
涌泉位于柳埠镇四门塔西白虎山南麓,旧名涌腾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有载。泉水由白虎山半腰岩溶缝隙中涌出,经暗渠从一石雕兽头口中吐入长方石池。石池建于明天启三年,池畔今存明代之《重修涌泉庵碑记》有记。池水由南壁流出,穿过建于明万历三年之涌泉桥,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先跌入崖下之青龙潭,再下泻入小石池,继而由10余米高之悬崖落入名为“卧龙洞”之小石潭,形成“悬崖飞瀑”之景观。潭周石矶卧波,落水激石,铮铮如琴筑之韵。崖上奇石垒叠,古树蓊茏,巨藤缠绕,虬曲龙蟠,景致幽奇。泉畔之涌泉庵遗址,年代久远,据记载隋开皇年间曾重修,今尚存吕祖祠、送衣塔及宋代摩崖造像等。此处三面环山,气候温润,草长树茂,而其间大片竹林,凝绿滴翠,尤为我国北方之罕见。其东有“望岳亭”,凭栏远眺,平野延展,阡陌纵横,暖暧远村,袅袅炊烟,泰岱明灭可见。
苦苣泉又名莴苣泉,位于柳埠镇袁洪峪北侧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名虽冠以苦字,实则水质甘甜。原泉池呈井形,今已用石板覆盖,泉畔立当代诗人孔孚所书“苦苣权”石碑。泉水经暗渠流入“罗曼山庄”院内假山,飞泻而下,形成瀑布,跌落石池中,再伏流入游泳池中。
避暑泉位于柳埠镇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中,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诗》有载。因此处谷幽林茂,宜于避暑而得名。今泉为圆形石池,半露于地上,水由池壁圆孔外泄,注入半圆形自然水湾中。
都泉又名突泉,位于柳埠镇都泉村内,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七十二泉记》载曰:“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聚也。水之所聚,曰都。”此言与事实不符,恐为望文生义也。实则泉水从池中突涌,故当以“突泉”之名为是也。泉池以乱石砌就,约1米见方,深达7米,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由池壁石洞外泄,沿暗渠东流而南折,至街旁注入明渠西去,形成“溪抱渠”之势,故古时此村曾名“溪抱村”。泉畔原有唐代所建皇姑庵,久毁。庵中有唐代所造龙虎塔,俗称小唐塔,造形华美,驰名中外,后迁至柳埠神通寺遗址东侧。今此处仅存八棱经幢两块,其中一块刻有“唐开元七年岁次”等字样。
泥淤泉位于柳埠镇泥淤村内,旧名印度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有载。因泉常被山洪所挟泥沙淤塞,故名。村亦常以泉之状态而更名,初名印度村,泉淤,缄而不涌,更名为缄泉村,再改为泥淤村。泉在村中街旁,有3眼,各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四季常涌,夜间可闻“突突”喷薄之声。其东眼为主泉,池深10米,底部有洞穴,北斜而下,深不可测,传与海相通,俗称“海眼”。泉侧曾有“九圣堂”庙,久毁。今仅存庙前古柏5株,其树干四五人牵手始围;另有古槐一株,传为“唐槐”,老干新枝,依旧生机盎然。
大泉位于历城区锦绣川乡大泉村南。泉水自九曲河西岸山崖岩孔涌出,注入石砌大型池塘。池塘面积约4000平方米。池水久旱不涸,映日而成五彩,绚丽多姿,盛水时由溢水口外泄注九曲河,北流而入锦绣川水库。此泉涌水量很大,每小时高达54立方米,可供周围村庄饮用,并饶有灌溉之利,故称之为“大泉”。周围峦嶂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而秀丽。
圣水泉位于历城区锦绣川乡红叶谷景区内。泉水自龙山石崖洞穴中涌出,跌入崖下石池,漱玉溅珠,哗然作响,常年涌流不息,盛水期每日涌水量约近一千立方米。水质清冽甘甜,据说饮之可延年益寿,故誉称为“圣水”。
段华泉亦称缎华泉,位于历城区柳埠镇齐城峪南侧,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及清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载。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水澄碧柔润如绸缎,故名。此泉常年不涸,盛水时漫溢四流。泉北300米处有九顶塔,为唐代所建,一塔而九顶,造型精巧独特,享盛名于海内外。
玉河泉位于历城区彩石镇玉河泉村,古时名榆科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元代于钦《齐乘》有载。其与周围之牛头泉、响呼噜泉、晴天泉、门口泉、院内泉、西老泉等汇为小河,绕村一周,宛若玉带,乃巨野河(古城巨合水)之源。
山东发明协会支持促进山东旅游事业科技赋能创新发展。
团结奋进的山东省发明协会第四届全体会员大会理事会
山东发明协会是1987年由山东省科委,(山东省科技厅)和山东省总工
会,山东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组建的引导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广大民众发明创造活动的社团组织。首任会长由山东省科委何宗贵主任担任,山东省委副书记陆懋增,山东省副省长赵志浩任名誉会长!现在协会主管单位山东科技厅,由山东省民政厅批准注册省一级社团组织。山东发明协会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调动广大发明者创造积极性,引导和推动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宣传普及发明创造知识,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发明成果实施转化为宗旨,为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创造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交流,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了大量的工作,为山东科技经济旅游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山东发明协会始终秉承:改革创新社会发展,科技发明造福人类的宗旨,聚众力,汇众智,在各级政府领导关心支持下与山东社会各界精英携手共促山东省科技发明创新事业的进步,推动山东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赋能,知识产权战略,科教文化融合创新发展,为山东科技经济进步贡献力量。